【专访】巩德春的水墨艺术
作者:巩德春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94

  导言2015年秋天,在济南舜耕会展中心举行的“艺博会”上,一件高度接近六米的巨大水墨写意风格的山水画引得了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参观者的注意,这件巨制的作者是山东高唐艺术家巩德春,他此次的“艺博会”上举办了自己的水墨山水画主题个展,展出了他近两年创作的一批水墨山水作品,这批作品直观呈现了他最新的艺术理念及水墨表现语言研究成果。在年轻的水墨画创作者的创作风格愈发倾向“当代观念”、创作技法愈发倾向“符号语言”的当代山水画创作氛围中,巩德春作为一位孜孜不倦的艺术探索者,有着自己的坚守与信念。或许能从他的艺术历程中看到中国水墨画发展的线索,到以“书画之乡”著称的山东高唐,采访了巩德春先生。

著名画家巩德春

雅昌艺术网:在前几天济南的艺博会上看到了巩老师的作品,就对您现在作品的面貌的成因很感兴趣,想请巩老师介绍一下作品形成现在面貌,是什么样一个历程。

巩德春:我绘画的过程一直没有断,小时候在农村上学就经常画画,也经常到村外写生,过年的时候也有乡亲来家中求画。村里也没有老师,也就是自己画,一直到上高中。高中时学校里开办一些主题性的批判专栏、黑板报,老师也都是安排我来操办。在这个范围里基本都知道我喜欢画画并且画的挺好,村里人谁有新家具了,请我画上画,也吸引到一些同乡人来学习。

也因为这个原因,顺理成章的在1977年我应届毕业考上聊城师范学校美术系,继续学习美术,乃至毕业后参加工作,职业还是画画。毕业分配到高唐师范学校当老师,再后来到高唐文化馆进行美术创作及社会辅导工作。

在这期间感到高唐毕竟是一个地方城市,作为美术工作者的眼界会有限制,于是就上了三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后来又到中央美院进修、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研究生班学习。高唐是全国书画之乡,领导和群众对美术工作者也都很重视,因此我在高唐政协中也担任高唐政协副主席的职务,包括之后的聊城市市人大的常委、聊城市政协常委等职。

雅昌艺术网:刚才在您的个人美术馆中,看到了您从学画开始到近两年的作品,也能看出来作品风格在不断地改变,是什么样的想法,促使您做出这些改变的?

巩德春:年轻的时候中国画的种种韵味吸引了我,那时候什么都画,花鸟、人物、山水无所不尝试,在工作以后才逐渐专情到山水画创作的。一个美术工作者,进步一定是有一个过程的,我的过程就是由“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第一个“无法”就是“不会”——不知道该怎么画,“有法”是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技法后逐渐的有了一定的创作方法。第二个“无法”就是“法无定法”,按自己的体会和潜移默化总结出来的规律进行创作。

你也注意到了,我现在的作品基本都是水墨创作,年轻时的作品都是大量上颜色的。在颜色的运用上也是由“简”到“丰”再到一个“简”的过程。我年轻时候也画过大红大绿的作品,颜色很单调。学习一段时间后,颜色的使用就很熟练了,并且非常丰富——有好多颜色不是肉眼能看出来的,推理之后用艺术的眼光才能识别出来。我研究过工艺图案的色彩构成,对颜色的讲究也了熟于心。从我年轻时候画的水彩画中也能看出来,颜色都是很丰富的。而丰富到一定程度,就要开始简,我是逐渐由简到了黑白的。

雅昌艺术网:您觉得一个艺术家随着不断的学习,作品繁复到了一定程度就需要简,这种“简”是必要的么?

巩德春:当然“繁”到一定程度一定要概括。举个写书法的例子,一开始学习的时候一般都是学正楷,正楷到一定程度了会开始行书、草书、狂草等的学习。由繁入简的写意画不是一个中国画创作者想什么时候画就能画的,必须有技术基础和经验积淀。不到一定的资历是没有资格画大写意的,如果到功力不到的时候就强行画写意,作品就没有内涵。有积淀后画出来的写意画才是耐人寻味的,也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细节。工笔画画的再细,就像照片一样,也不过是看起来“繁”,其实是“简”——一目了然。

雅昌艺术网:写意风格是作为一个山水画家必然的出路。

巩德春:工笔画一般出不了大师,“繁”的积累是基础,积累的多了就有释放的需求,释放的时候就需要概括——“大道至简”。“简”的作品画的时候可能会很快,一笔当万笔,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概括性强,内容更丰富,更回味无穷。

雅昌艺术网:您做由繁入简的过程是受到哪些人的影响么?

巩德春:我学习绘画的很重要一个方法就是临摹古代大家的作品——临摹范宽和龚贤的作品比较多,范宽的用笔和龚贤的用墨让我收益很大。再就是观察大自然,用艺术的眼光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眼界要宽。

雅昌艺术网:您最近的一系列作品的创作方向,好像都是以自然景观为创作原型的。

巩德春:我有一件作品,名称叫《旋律》,其实表现的是飓风这种天气现象。我觉得虽然飓风对于人类有损失,但是对于自然来有平衡的作用,我曾想象,如果没有飓风这种自然现象做平衡可能会出现造成更大损失的自然现象,万物存在都是有其必要的,都起着平衡的作用。

我喜欢自然的美,相较于“小桥流水”的美,“自然大势”对我更有吸引力,更有审美神秘感。

雅昌艺术网:您的作品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副大约五米高的水墨画,很有冲击力,看出来这件作品也是创作了很长时间的,您能讲讲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么?

巩德春:这件作品现在还在我的美术馆里放着,准确来说高度五米半、宽度两米一。创作的原型是泰山,但是看起来和平常能看到的泰山形象不太一样,主要创作目的是表现泰山的气质,构思的时候我把眼界放的很“大”——连雪山都看到了,有宇宙感。这件作品创作了接近半年,累病了三次,画起来很辛苦。是我尺幅最大的一幅画,也是创作时间最长的一件作品。

我有一个在中国美术馆办展的想法,为了配合大美术馆展厅,需要一批大尺幅的作品,这件是其中之一。我现在生活在高唐,这里比较安静、空气质量也很高,作为一个追求艺术高度的艺术家来说,是个很适合创作和学习的地方。

 

 

编后记:画如其人——巩德春的作品也如同他的人格一样大气、深沉、率性恣意,将笔墨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庄子哲学认为“五色令人目盲”,应该摒除世间多余的颜色,寻求宇宙的本色“玄”。“玄”即黑色,若宇宙除去了光,便成就了“玄”,这也是道家对宇宙、洪荒、万古长夜的独到见解。

巩德春的绘画艺术将道家的思想演绎的淋漓尽致,把内心世界具象的呈现在了纸上。当然,作为李可染、贾又福艺术的传承者,两位艺术大家的影响也是其艺术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巩德春又有其独到之处。许多评论家以“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阳雷雨垂”来引喻李可染、贾又福的作品,体现两位艺术大家黑白两色的精妙运用。巩德春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独到见解——黑色运用的更多、光的运用更为精妙——他作品中的光不是自然光,而是一种随机分布的白。仔细品味,又能从其中体悟到平面构成的精心部署,黑中留白,白中带黑,犹如太极八卦,相克相生,使画面呈现出一种道家和谐,作品《开元之光》便是将光的和谐运用到了极致。

                    巩德春 《开元之光》系列之四   66x271cm 2014

此外,巩德春作品中的皴法更是独树一帜。笔者对比他近期和早期作品时发现,他近期创作中的用笔更显粗放,苍茫感更加突出。岩上黑斑被人看成“泼墨”,自然有似泼墨处,但画家若真的用提斗笔蘸浓墨大块面泼上去,未必能产生美感。所幸的是,巩德春用了独到的皴法。说它独到,首先在于这种皴法是用毛笔中锋竖画托拉转而成,因线无形、色浓、浑厚而有别于其他卧笔侧锋横刷而成的较为轻灵的道法皴;其次,他虽是饱蘸水墨一笔笔画成,却又不同于“屋漏痕”,仍然具备道法皴的基本特征。由于岩石黑色深沉浑厚,岩脚石块当然不能画得过于清秀,粗放的笔触是对比美学的需要。这里所说的粗放而浑厚的笔触,因为出自巩德春之手,所以未见野、乱,画作仍然给人以清幽之感。

巩德春 《啸音》 50X50    2013

自古以来中国艺术强调气韵和意境,将技巧和形式视为第二位的元素。书画作品务必抒发的是画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先有意境在前,后用技巧和方法表现之。巩德春的山水画重精神元素的表达,亦重笔墨技巧得灵活运用,凝练的线条挥洒和飘逸的水墨铺陈,是一种自然流淌的状态,并非刻意营造。

在巩德春的画笔下,俗世的喧嚣与其说被忘却,不如说是得到了升华。能使人的精神与宇宙大化永恒的精神融汇同流,使人的灵魂找到一个雍穆宁雅的栖息之所,从而进入到艺术的极致境界。画家与锦绣山川浑然融化而得宇宙真气,他画笔下的壮丽山河,将观者带入了一个冥忘物我、超尘脱俗的境界,进而融入自然之中。

巩德春 《高原情》 50X50      2013

巩德春 《旋律》 50X50     2013


巩德春 《自然生化系列之十一·神圣》 215X550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