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高跞先生的朝圣之路
作者:高跞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354

 感性与矛盾


              ——高跞先生的朝圣之路


徐海明/文

                                                                              
  在我所熟悉的画家之中,不乏“尊古”、“尚古”之人。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技法的淳熟,章法的得体。这种追求自然是无可厚非,技法是构成艺术品的元素,章法呈现的是艺术品的体貌,无论哪种艺术形式都离不开这两部分。当我看到高跞先生的作品之时,产生了一种不同往常的感触。
  高跞先生的作品中,无论是山川瀑布还是一草一驹都由内而外渗透着一股力量,随时准备迸出纸面,震撼观画之人。高跞先生的竹子并没有文同的细腻,郑板桥的精巧,其笔下墨竹多以一种恣意的姿态生长着,不修边幅却坦坦荡荡,足有东坡先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派头。这与高跞先生善于将雕塑的表现方式运用到绘画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其笔墨多呈现一种或金或石的质感,冰冷、坚硬而又充满力量。仿佛作者有千言万语想要告诉我们,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把这种矛盾的感觉体现在了他的创作之中。
  艺术品是有生命的,然而这种生命却不同于人的生命,艺术品的这种生命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源自于艺术创作者所赋予艺术品的生命,这种生命植根于创作者的灵魂深处,这是一种感性的生命,它由艺术家而产生却不完全受艺术家理性思想的左右。我们也可以说这种生命与艺术家的灵魂是一种共生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扶持,艺术家可任由自己的性子去创作,去改变艺术品,艺术品也可以激发创作者的情感,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必是融入了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品外化出的形态所呈现的也必是艺术家内在的灵魂。
  想必高跞先生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一直在寻求一种突破。中国画把一些画家禁锢在中国画发展史的长河之中太久了,以致于他们走出这条大河便不知要流向何方。高跞先生试图把自己从这条河流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否定自我与突破自我。文明的进步正是在这种否定与突破的过程中实现的。中国艺术尤以绘画为主主张好的艺术作品介乎于似与不似之间。这本是矛盾的一句话,却又说得极有道理。如果我们要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我们首先要清楚这个似究竟是似什么,不似又在哪里。我认为,所谓的似指的是一种灵魂在艺术作品载体中的呈现。这个灵魂并不是艺术品自身的灵魂,他源自于艺术家的灵魂,或又具备艺术品原型所涵括的品质。归根结底这个似所说的是艺术家的灵魂。然而不似说的是不必拘泥于一种形态,如因表达所需,艺术载体的体貌可脱离艺术品的原型,在艺术创作中可表现为:为强调艺术品原型某一特质或表达艺术创作者某一情感可刻意夸大其特定形态。如高跞先生的《硕鼠丰年》,作者刻意把老鼠的身体放大,乃至其身体与头部严重不成比例,体现了丰收环境下老鼠也可“丰衣足食”,老鼠的表情似有笑意,神态不带惧色,现实中的老鼠并没有这种表情,创作者之所以改变创作载体的常态,旨在表达丰年的农民对老鼠也不吝惜粮食。从侧面也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在高跞先生创作的过程中并非遵循创作载体的原始风貌,而是根据作者自己对其理解结合自身情感创作。这种创作方式赋予了艺术品灵魂。因而高跞先生的每一幅作品都能带给我们一股冲击力。
  我相信每一个艺术家都是有信仰的,艺术家的信仰理所当然地会体现在其作品中,这种信仰未必是耶稣或者释迦牟尼,它有可能仅是一株草带给艺术家的感动。高跞先生的花鸟作品中既有酣畅淋漓的快感,又有睿智沉静的思考,使观者似会其意而又不知所指,或许除了绘画,作者也无法用其他语言表达其中的内涵,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那定是一种神圣而不可企及的境界,是属于高跞先生一个人的朝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