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雪山画是中国美术一道绚丽风景
作者:李 兵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725

何开四

  李兵雪山画最大的特色是创新和创造。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李兵执着于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是当代中国美术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观看李兵的绘画原作冲击力特别大,比画册上的震撼力更强。我想到鲁迅的一段话,“我的血肉应该喂动物的话,我要喂狮虎鹰隼。养活了狮虎鹰隼,在天空,在崖谷,在丛莽,在大漠,是伟美的壮观,看了令人神往”。我看了李兵的画觉得是伟美的壮观,令人神往,令人振奋。雄美之光与鲁迅讲的“伟美”是一回事,可以做两种诠释,一是崇高,排山倒海,令人震慑,有很强的冲击力。如苏轼讲的“铜头铁琵琶”,这就是雄美;另一种是优美,含情脉脉,阴柔有情,所谓的“红牙板唱晓风残月”。这两种美在李兵的画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以雄美为主。我看了之后有一种心灵的冲击力。

  李兵国画艺术的创新体现在,一是领域的创新。西域雪山、世界屋脊从来没人画过,是李兵的画发现了这个领域的大美,打造了一片艺术天地;二是地域蜀山的特色,我认为这既是蜀山的特色又超越了蜀山特色。世界屋脊是人类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都发祥于雪山,所以,雪山不仅是四川的雪山、中国的雪山,而且是世界的雪山。从自然的角度讲,它是板块运动造成的奇迹;从文化文明来讲,它是世界文明之源。没有雪山,就没有长江文明、黄河文明,也没有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所以,雪山的自然意义和人文意义,功莫大焉、德莫大焉。李兵的雪山画正是把它的崇高表现出来了,无论他有没有意识到这点。这个画展不仅应该在四川美术馆展出,而且应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还应该在联合国展出,这是中国精神,也是人类文明精神。三是技法上的创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复广采博收而匠心独运,发他人之所未发,辟他人未辟之境,以自己独创的艺术语言、深厚的笔墨功底,演绎雪山精神,演绎雪山大美。

  什么叫雪山精神,雪山的磅礴、雪山的高大、雪山的庄严、雪山的圣洁、雪山的纯净、雪山的冷艳,恰是工业文明之后我们最缺乏的。李兵的雪山画表达出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既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代表人类共同的精神。可以说有两种表现是李兵雪山画展示出的时代精神,一是有我之境,一是无我之境。画是二维的,雕塑是三维的,从李兵的画里我看出了二维到三维,三维到四维,有时间的沉积,可以称之为爱因斯坦所说的“时空连续体”。《雪岭放晴拥惠风》里面,雪景的恢弘,雪景的高远、深远,表现得很透彻。山石的肌理,雪的块状、体量,画出了油画的感觉。有的画还自然地添了几头牦牛,牦牛很小很小,但这恰是点睛之笔,让整个画面活起来了。牦牛是高原之舟、高原之魂,有牦牛和无牦牛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意境。还有的画里画了攀登者,画了红军、汽车,这些都是富有时代特征的东西,完全不同于过去雪景画表现高人雅士、深山古寺的景致,这些还只是显性的表现。更重要的是隐性的表现,是老子所讲“道无在,无不在”,看似什么都没有,实际上什么都有,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李兵画雪不用着笔,我很仔细地看,戴起眼镜去看,真的是留白的宣纸。宣纸属于材质,材质本来是形式的东西,但材质变成了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苏珊朗格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 可以的话,在创新方面,建议李兵多带几个徒弟。画雪山不画雪,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完全用宣纸,通过留白、衬白、挤白,使得画面有立体感、沧桑感,非常了不起。以前虽然也有人做过类似的处理,但是没有达到三维的油画般的境界,特别是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方法,就是块斧劈皴。我总在想,李兵画画的时候,是否有一种抡鞭疆场,大将用兵的感觉。

  李兵还将诗和画很好地结合起来,题款中的诗有意蕴有境界。很多画家匠气十足,没有文学的素养,永远不能突破。钱钟书谈学问说过,“夫学以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者也。”看了李兵的画之后,发现他是“人心之通天”。

  李兵的画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他是雪山画的领军人物,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为巴蜀画派和中国美术注入了活力,在创新方面开一代新风。李兵正值壮年,路还很长,希望他能把雪山、雪山画派从四川推向全国,而且在世界发生影响。

 

  (作者系中国鲁迅文学奖评委、茅盾文学奖评委、四川省作协原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四川省诗歌学会会长)